《将相和》教学新探
作者: 特级教师家园
《将相和》是一篇传统课文,我已教过数遍。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我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发现有不少不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地方。后来在上此课时,进行了新的探索,效果颇佳,体会到只要转变观念,老课文也能教出新意来。
一、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据此,我改变了原来老师讲得多、内容分析多的毛病,坚持以读为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读的训练大体上分为三步。第一步,带着比较简单的问题初读课文,大体上了解课文内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看课题提出来的:将是谁?相是谁?和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第二步,突出重点精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语言。特别是最能突出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精神的语句,如,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再如,蔺相如说:“您跟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等,我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形式,使同学们能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第三步,浏览全文,整体把握,评论人物。课文已经读熟了,自然而然地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整体。文中人物的好坏,学生已经了然于胸,再来评论人物,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这样做收到了一箭三雕的功效:一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有关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读,学生自己读懂而且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三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还掌握了学习长课文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特别是“感悟”过去提之甚少,不够重视。“感悟”必须多读,读得少,就很难有所感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古人说得好:“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里的“化”,是指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形成了语感经验。所谓语感经验,就是人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非凡的直觉能力,也就是 “感悟”能力。谁去感?谁去悟?当然是学生去感,学生去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激励下,学生通过读书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去欣赏所写景物的美、祖国语文的美……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熟读精思”,然后再讨论、辩论、争论,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感悟课文的好办法。“问题”由谁来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当然主要应由学生来提。顾明远教授在《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一文中指出:“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必然产生矛盾。从而引起不少疑问。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学问学问,学和问是结合在一起的,学而不问就不能长进学问。”确实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但这要有个过程,要老师引导、启发,不能一开始就来个大撒把,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来提,提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那不叫以学生为主,那叫放任自流。所以,我采取了学生提问和老师提问相结合的办法,逐步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慢慢地使他们能把问题提到点子上、提到关键处。如学习“完璧归赵”时,我抓住重点句、重点词启发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从中筛选了两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蔺相如是真的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的?为什么?”“这儿为什么用撞不用碰?”让同学们来探究。大家通过读书、讨论,甚至争论,确实有所感悟。有的学生说:“蔺相如不是真的要撞柱子,他是故意吓唬秦王的,因为他答应如果拿不到十五座城,就把和氏璧送回来。碰碎了怎么送回来?”有的同学补充说:“蔺相如是故意吓唬秦王的,他看秦王很喜欢这块玉,是不会让他撞的。”也有的同学说:“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他勇敢机智,就是死,也不能让璧落在秦王手里。”又有同学的理解与众不同:“我不同意他们的意见。我觉得两种可能性都有,如果秦王答应给城,他就不撞了;如果秦王来硬的,派兵来抢,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头颅与玉石俱碎!” 有一个同学风趣地接了一句“这叫见机行事,既能表现他的机智,又能突出他的勇敢。”同学们各抒己见,大家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而学习“渑池会”时,则由我提出了一个很巧妙的问题。我这样对同学说:“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徐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下: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听完后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打成了平局。因为赵王为秦王鼓瑟了,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了,都叫人记下来,一比一。”此时,老师就应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了。我启发学生说:“你们刚才不是建议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吗?现在不要急于告诉老师,再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好吗?”学生沉下心来读书思考后再来讨论,两种意见争论得十分激烈。一种意见还是认为打成了平局,另一种意见却认为分出了胜负。有的同学说:“秦王是大国的王,赵王是小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还是秦王显得更丢人,所以说是赵国胜了。”还有的同学说:“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秦王击缶是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叫击的,比较起来也显得秦王难看,我认为是赵国胜了。”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联系到预习情况:“课前我查了字典,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而缶是一种大肚子小口的瓦器,秦王拿起木棒敲一下瓦罐子,很不雅观。所以,我也认为赵国胜了。”
争到此时,大部分同学认为是分出了胜负,赵国胜了,秦国输了。这可见同学们通过熟读精思,确实有所“感悟”,且感悟得较深。但仍有两位同学说是打成了平局,他们认为不管怎么说,结果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出谁胜谁负。《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还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不一定要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我最后只是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表示能够接受“赵胜秦负”的说法,但仍允许那两位同学保留自己的意见。
我觉得,这样进行教学才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没有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加深理解,从中得到营养。
三、在读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的积累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特别是机械记忆能力尤为出色。儿童时代背诵的东西,一辈子也忘不了,可以受用终生。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几处都强调了“积累”。积累什么?不是积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手法,而是积累规范的语言。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积累要有一定的量,一学期只读一二十篇文章,即使读得滚瓜烂熟,所得也是有限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也是必须大量输入才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即所谓“聆千曲而后知音,阅千剑而后识器。”《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并规定了各学段要背诵的古诗文。只有积累多了,方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这里只谈谈学习《将相和》一课的积累。“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需要背的也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记乐背”。《将相和》 里有许多好词好句。如“撞、拼、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我都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比较、理解、抄写,记住它们。“渑池会”上蔺相如说的一段话提示语中没有表示语气的词,读时不好表达感情,我就启发学生自己加。学生说出了不少词语:生气、气愤、气冲冲、怒气冲天、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实际上,这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相互交流掌握的词汇。在读书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还说出了“缓兵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等词语,这些都是他们在课外书中学到的,我大力表扬他们,进一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那些描写蔺相如语言的铿锵有力的句子,学生已读了十几遍,早已熟读成诵了。另外,也结合读书,注意了学习方法、文章表达方法的积累。
巴金先生说:“我从前在私塾念书的时候,老师平时讲得很少,而且讲得简单,他惟一的方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下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私塾的教法虽有很多不足不处,但“多读、多背、多积累”还是可借鉴的。
四、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学《将相和》一课,我紧紧地扣住这个“同时”,不另搞一套,不横生枝叶,而是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没有写廉颇的语言。我抓住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廉颇此时此刻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来个现场表演。学生说的头头是道,演的活灵活现,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造力。扮演廉颇的同学诚恳地说:“蔺上卿,为了争一口气,我就不顾国家的利益和你闹别扭,如果秦国乘机来打我们,那怎么得了啊!我不就成了千古罪人了吗?请您拿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扮演蔺相如的同学连忙扶起“廉颇”,热情地说:“老将军快快请起,这没有什么,你能认识到就好,以后我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其他同学还作了些妙趣横生的补充。一时间,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特别是教学本课的结尾,是我的,更是学生的得意之作。我们用几分钟的时间开了个“《将相和》人物小小评论会”,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发言提纲作准备。( 1、《将相和》里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2、《将相和》里的人物你不喜欢谁?为什么?)这两个问题,既符合儿童爱憎分明的心理特点,又是根据新课标所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提出的。评论会开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的共识是:喜欢蔺相如,因为他勇敢机智,为了赵国,可以贡献自己的生命;也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也能维护国家的利益。不喜欢秦王,因为他太霸道了;也不喜欢赵王,因为他太软弱无能了。《语文课程标准》 中提道:“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看来,学生通过熟读精思,不仅学习了课文的语言,也受到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他们的发言基本上是符合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